智能生物傳感技術創新論壇
【化工儀器網 會議新聞】本論壇聚焦于生物傳感與人工智能的交叉領域,旨在推動我國生物傳感、人工智能與納米生物技術的科技交流。本次論壇將匯聚生物、醫學、人工智能等領域的權威專家,共同探討智能生物傳感技術的發展方向。從臨床需求、科研方向、產業應用等多個角度出發,推動傳感器技術在醫療保健領域的應用與創新,實現對個人健康狀況的更全面監測與個性化醫療服務的提供。
組織機構:深圳大學醫學部生物醫學工程學院
論壇主席:深圳大學 張學記教授
論壇召集人:深圳大學 劉輕舟副研究員
專題論壇日程安排:
論壇主席
深圳大學 張學記教授
張學記,深圳大學教授,國家特聘教授,美國醫學與生物工程院院士,歐洲科學院院士,北京科技大學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北京精準醫療與健康研究院執行院長,中國生物檢測監測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理事長、兼任解放軍總醫院(301)臨床生化部副主任,世界精密儀器公司首席科學家,清華大學,美國USF,沙特國王大學,日本東京大學等多所大學兼職教授。現任國家重大研究項目首席科學家、國家重點研發專項首席科學家、國家重大研究計劃指導專家、國家基金委化學部咨詢委員會委員,國家科技部合成生物學重大專項專家組副組長,中組部國家人才評審巡視組組長。擔任RSC Sensors & Diagnostics 等24個國際刊物主編,副主編和編委。主持設計了世界第一臺智能化自由基分析儀,研發了納微控制分析系統用于航天器上,提出了智能生物傳感新理論和概念。獲首屆全國創新爭先獎,獲首都勞動獎章,北京優秀共產黨員,中國杰出工程師獎,當選科學中國人年度人物。國家教育部自然科學獎、中國分析測試協會一等獎,中國傳感器杰出貢獻獎,世界杰出華人獎。入選深圳市杰出人才,南京市頂尖人才,斯坦福大學全球頂尖科學家。已在國際一流期刊 Chem. Rev., Science 和 Nature子刊, JACS等發表SCI論文600多篇, 專利180多項,專著8部,引用3萬多次。30多項技術產業化,在100多個國家使用。
論壇召集人
深圳大學 劉輕舟副研究員
劉輕舟,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廣東省實驗室(深圳)副研究員,深圳市海外高層次引進人才。華為公司可穿戴醫療技術專家,生物芯片及生物設備公司特聘顧問。致力于高靈敏生物檢測技術的研究,體外診斷設備的開發以及可穿戴設備方面的研究,并取得了一系列科研成果。在Nature communication, ACS Nano、Analytical Chemistry, Biosensor and Bioelectronics等頂級期刊發表論文30余篇,被引用次數超過3000次,主持參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縱向及橫向科研項目6項。研究成果被國內外網站以亮點的形式報道 20 余次。目前已授權專利6項(美國發明專利3項),正在申請發明專利5項。
報告人簡介及報告摘要
報告人:清華大學 李景虹院士
報告題目:表面等離子體電化學顯微成像
李景虹,中國科學院院士、新基石研究員、清華大學化學系教授,化學系學術委員會主任,清華大學分析中心主任,中國分析測試協會高校分析測試分會主任,高校分析測試中心研究會理事長,國務院學位辦納米科學與工程學科評議組秘書長。第十二、十三、十四屆全國政協委員。1991年獲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學士學位,1996年獲中科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博士學位。近年來致力于分析化學、化學生物學、納米化學、能源化學領域的教學科研工作。以通訊作者在Science, Nat. Mater., Nat. Nanotech., Nat. Biomedical Engineering, Nat. Protocol等學術刊物上發表SCI論文500余篇。2015-2023年連續入選湯森路透全球高被引科學家。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教育部自然科學獎一等獎、北京自然科學一等獎等。任Chem. Soc. Rev., ACS Sensors, Biosensors Bioelectronics, eScience, Fundamental Research, ChemRxiv等二十余種國際期刊副主編和編委。
報告摘要:電化學顯微鏡是在微觀尺度觀測電化學過程的重要工具。在單細胞、單顆粒、單分子水平的電化學分析中,對電化學顯微鏡的靈敏度和時空分辨率提出了更高要求。我們課題組結合表面等離子體光學技術與電化學技術,發展了表面等離子體電阻抗成像,在單個細胞中進行鈣離子的原位實時成像和GPCR刺激響應研究;開發了電化學電流成像技術,用于單個納米顆粒的電催化活性成像;發現了表面等離子體的積分成像原理,提高靈敏度至單個生物大分子的免標記成像,并提出了超分辨成像的方法。電化學顯微成像技術的發展,將促進界面反應過程研究、能源材料設計、藥物篩選與研發等。
報告人:南京大學 鞠熀先教授
報告題目:細胞分泌物光電監測與單克隆細胞篩選的微流控裝置
鞠熀先,南京大學生命分析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國際電化學會、英國皇家化學會、中國化學會會士。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長江學者、 “973”項目首席科學家,基金委創新研究群體負責人,2011年獲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兼任中國儀器儀表學會分析儀器分會副理事長、電分析化學專家組主任、化學傳感器專家組副主任;中國化學會分析化學學科委員會副主任、有機分析專業委員會副主任等職。研究方向為生命分析化學與納米生物傳感。獲美國化學會2022年度測量科學進展講座獎、中國化學傳感器首屆雷磁杰出成就獎,省部級一等獎11項、二等獎6項。發表論文943篇,專著與編著15部,授權專利49件,至2024.9.10論文被SCI刊物引用47617次(他引45891次),h-index為108 (Google Scholar h-index為120,引用>54800次)。
報告摘要:研究組通過承擔國家重大科研儀器研制項目“特異性抗體可視化篩選的微流控裝置”(21827812),發展了多種細胞分泌物光電監測方法,構建了微流控芯片上細胞介電電泳、細胞電融合、細胞培養、化學發光成像等技術,實現了免疫細胞和骨髓瘤細胞的高效配對,配對率達96.6%;用于NK92細胞、B細胞等免疫細胞與骨髓瘤細胞的融合效率達73.7%,且融合細胞的存活率超過90%;細胞檢測及分選模塊的單芯片極限克隆篩選能力高達10240個,特異性抗體檢出限低至8.0 zmol (即10 pg/mL,微液滴體積為0.7 nL),能在8天左右實現對特異性單克隆抗體的實時原位篩選與制備,制備周期較現有技術大大縮短,并成功篩選出3種疾病標志物的特異性單克隆抗體,實現了預期目標。報告將對這些工作作簡單介紹。
報告人:深圳理工大學 張先恩教授
報告題目:合成生物學與生物傳感
張先恩,深圳理工大學合成生物學院院長、中科院生物物理所研究員,中科院武漢病毒所榮譽研究員。加拿大阿爾伯達大學榮譽科學博士,英國皇家化學會會士。美國醫學與生物工程院院士,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合成生物學重點專項專家組長,中國生物工程學會副理事長、合成生物學分會主任、生物傳感/生物芯片/納米生物技術分會創會主任,亞洲生物技術協會納米生物技術/生物傳感與生物芯片分會創會主任,世界生物傳感大會常務組委會成員。從事合成生物學、生物傳感與納米生物學交叉創新研究,并用于解決病毒學、腫瘤生物學和細胞生物學基本問題。
報告人:北京師范大學 毛蘭群教授
報告題目:腦化學的探索和研究
毛蘭群,北京師范大學化學學院,教授。2002年10月至2021年1月,在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工作,任研究員,博士生導師;2021年1月起,在北京師范大學化學學院工作。一直致力于腦化學測量、活體調控和功能模擬研究。曾主持完成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基金委創新群體、重大項目、科技部戰略國際合作等項目。在Science、 J. Am. Chem. Soc.、 Angew. Chem.、Sci. Adv.、Nature Commun.等期刊發表論文350篇。以第一完成人曾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北京市科學技術一等獎等。
報告摘要:化學是腦的物質基礎,這不僅體現在腦的組成是化學的,而且腦功能也是通過化學而實現的。長期以來,腦功能化學基礎(簡稱腦化學)的研究雖被公認為至關重要,但卻知之甚少。本課題組致力于腦化學的探索和研究,旨在通過發展從活體到單囊泡跨尺度腦化學測量的原理和方法,揭示腦功能過程中化學信號及其相關分子的實時動態變化規律,以期詮釋重要腦神經過程的信號轉換和傳遞機制;在此基礎上,進一步開展腦化學的調控和功能模擬探索,進一步推動化學主導的腦疾病機制和類腦等研究。本報告將匯報我們小組在這些方面近期的研究進展。
報告人:清華大學 林金明教授
報告題目:微流控凝膠微球制備與應用
林金明,博士,清華大學化學系教授。2001年獲得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的資助,2008年受聘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2016年入選英國皇家化學會會士,2023年入選中國化學會會士。主要從事:1)微流控細胞分析;2)食源性致病菌的快速檢測技術研究;3)化學發光免疫分析。發表研究論文600多篇,申請和授權發明專利50多項并有10多項專利獲得實施,先后獲得國內外學術獎勵20多項。曾擔任中國化學會副秘書長、首屆監事會監事,目前擔任中國化學會理事及分析化學學科副主任,中國生物物理學會微流控系統學分會會長,中國微米納米技術學會理事及微納流控技術分會副理事長,中國分析測試協會常務理事,Trends in Analytical Chemistry責任編輯,J. Pharm. Anal.副主編,Chinese Chemical Letters副主編。
報告摘要:研究制備具有特殊內部微結構的異質凝膠微粒,在自組裝、藥物遞送、組織工程、多路檢測等領域引起了廣泛的興趣。異質凝膠微粒的優勢在于可以將一個液滴內不同的空間區域作為有效載荷用于封裝復雜的材料,這些材料包括功能納米粒子、細胞、蛋白質和藥物分子等,以實現在單個液滴的水平上行使復雜功能。本研究以微流控技術為基礎,提出了三維的微流體操控設想并結合被動/主動的液滴切割方式,以突破傳統微粒內部復雜分區的限制,實現了微粒內部分區自由擴展的目標。此外基于我們實驗室建立的三維微流控技術,提出了多功能微粒的應用實例,包括多細胞封裝用于細胞培養的相關研究,功能粒子的封裝用于智能微粒操控的研究。
報告人:中山大學 牛利教授
報告題目:面向柔性可穿戴器件研究及應用
牛利,中山大學長聘二級教授,廣州大學二級教授,廣州大學分析科學技術研究中心主任,廣州市傳感材料與器件重點實驗室主任,廣東省光電傳感材料與器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廣東省化學會分析化學專業委員會副主任。中科院“百人計劃”、國家杰青、國家高層次人才特殊支持計劃領軍人才。
報告摘要:面向柔性可穿戴器件研究及應用,利用碳材料、金屬納米材料及凝膠材料的化學惰性、高導電性、良好力學特性、容易構造成膜等特點,針對柔性儲能、觸摸感應、離子傳感等應用,研制開發了多種柔性傳感器件,并嘗試將其應用于生命體征等多種監測體系中。
報告人:北京科技大學 李正平教授
報告題目:基于單個微球陣列芯片的高通量、高靈敏度檢測儀器
李正平,北京科技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化學與生物工程學院院長。1999年在北京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獲理學博士學位;2000年2月至2002年4月在日立中央研究所從事博士后研究工作。長期從事生化分析與分子診斷領域的研究工作,2007年被評為全國優秀教師;2009年獲國家杰出青年基金資助;2011年獲得教育部創新團隊發展計劃資助并獲得滾動支持;2016年入選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2010、2018年分別獲河北省自然科學一、二等獎;2021年獲陜西省自然科學二等獎(第二名)。任《分析化學》編委、中國生物醫學工程學會醫學檢驗工程分會委員會委員、中國化學會第三十一屆理事會(2023-2026)理事。
報告摘要:人類重大疾病往往與多種生物標志物密切相關;臨床精準診斷往往需要檢測多個病源微生物。在單分子水平高通量、高靈敏度檢測多種生物標志物對于推動生命科學研究及重大疾病的精準診斷具有重大意義。基于個性化設計的高通量微球陣列芯片,整合微流控傳質過程、高靈敏度檢測系統及相應的信號放大、分離富集體系,實現高通量、高靈敏度檢測生物標志物的分析儀器和檢測方法可以為生命科學及生物醫學研究快速發展提供高端分析工具,推動重大疾病的早期診斷及精準醫療的發展。
報告人: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潘挺睿教授
報告題目:RoMI²: Robotic-Microfluidic Interface and Intelligence
潘挺睿,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講席教授,醫療器械創新研究院執行院長。入選國家級領軍人才,教育部“長江學者”講座教授,美國醫學與生物工程院(AIMBE)Fellow,英國皇家化學學會(RSC)Fellow,歸國前為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終身正教授。本科畢業于清華大學,博士畢業于美國明尼蘇達大學,2006年起受聘于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生物醫學工程系,期間擔任加州大學微納米制造中心(CNM²)和GREAT國際研究交流計劃主任。2021年初回國,全職加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蘇州),籌建其首個醫工交叉的新型研發機構—醫療器械創新研究院(iMED),并被國內外多所知名高校與科研院所聘為客座教授。潘教授帶領的科研團隊于2011年在國際上首次提出柔性離電傳感機理(FITS|Flexible Iontronic Sensing),其擁有包括超高靈敏度,超薄柔性,超高光學透明度,環境可集成性等多項獨特的性能優勢,目前已成為第四代柔性觸覺感知的核心技術。因此榮獲包括美國科學基金會(NSF)杰出青年獎(CAREER)和科技前沿創新獎(EFRI),施樂(Xerox)基金會獎、全球消費電子(CES)創新獎、加州大學杰出貢獻獎和杰出青年教授獎、中國自然科學基金海外合作基金等諸多重要獎項。
報告摘要:Among the critical breakthroughs that have advanced chemical and biomedical research is the development of microfluidic technologies. The utility of microfluidic devices enables precisely processing small amounts (10−9 to 10−18 L) of fluids and manipulating biological particles in the range of nano- to micro-meters, and thus boosts our capabilities in discovering and measuring targets of interest that were previously inaccessible. However, the automation of such delicate devices that can fulfill experiment workflow and augment the most laboratory functionalities remain work in progress due to the lack of an efficient world-to-chip (macro-to-micro) interfaces. In this presentation, we will discuss several microfluidic-based analytical platforms, such as microfluidic cap-to-dispense (μCD), microfluidic adaptive printing (MAP), and robotic-microfluidic interface (RoMI). These platforms offer highly flexible motion and programmable execution, enabling seamless automation of liquid handling and particle manipulation. We will delve into the system design and corresponding applications related to molecule detection, protein discovery, and cell manipulation in detail. Our work introduces the fundamental basis of world-to-chip design toward laboratory automation and demonstrates how we can apply those platforms for multidiscipline studies.
報告人:深圳大學 許太林教授
報告題目:可穿戴汗液傳感機器商業化進程
許太林,博士生導師。2017年獲得北京科技大學博士學位,2013-2015在加州大學圣地亞哥分校訪學。主要從事智能可穿戴生物傳感器件,微液滴傳感器件,超痕量標志物的聚集分析器件。主持教育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省部級基金5項,參與國家自然科學重大研究計劃2項。近年來已發表論文140余篇。被引用9300余次。授權發明專利12項。擔任Nat. Electro., Sci. Adv., Nat. Commun., Adv. Mater.等120個SCI雜志評審專家;獲得2018年分析化學測試協會一等獎,2018年教育部自然科學獎二等獎,2018年博士后創新人才計劃,北京市學科競賽優秀指導教師,2022年度(排名84111)和2023年度(排名52165)World’s Top 2% Scientists擔任4個SCI雜志副主編,編委等。
報告摘要:人在運動時會產生大量汗液,汗液量可以反映人們運動時的實時脫水狀態,汗液中的大分子、電解質、神經肽等生化標志物能夠量化運動狀態,反映體力消耗、健康和精神狀態。運動時汗液堆積通常會造成身體濕黏、舒適度差、細菌滋生、免疫失衡等問題;此外高強度運動時伴隨著人體的電解質失衡,血糖過低,肌溶解等突發狀況容易造成感冒,頭痛,抽搐,昏厥甚至死亡的情況。尤其對于職業運動員來說,運動狀態信息具有時效性,通過對汗液生理指標實時監測能夠反饋身體運動機能狀態、提高運動表現以及降低訓練風險等。因此,研究汗液中相關標志物與緊張和運動之間的關系,開發針對汗液的實時生理信息傳輸與示警的智能化傳感系統對運動機能進行無創監控是有必要的。
關于ACAIC 2024
第九屆中國分析儀器學術大會(ACAIC 2024)將于2024年11月14-16日在廣東省深圳市召開。會議主題為“下一代分析儀器”,本次會議將研究和探討未來幾年分析儀器發展方向及布局建議,集中宣傳最新分析儀器及其關鍵部件高水平研發成果,進一步提升用戶對國產儀器和國產關鍵部件的信心。
主辦單位:中國儀器儀表學會分析儀器分會
承辦單位: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
專題論壇:
1.分析儀器重大研發成果進展交流及展望論壇
2.生命科學創新與下一代分析儀器論壇
3.探索未來:下一代質譜技術創新與突破論壇
4.光譜儀及核心元器件技術創新論壇
5.下一代熱分析與量熱儀器創新與應用論壇
6.智能生物傳感技術創新論壇
7.下一代空間多組學檢測技術論壇
8.半導體材料/器件高質量發展與下一代分析儀器論壇
9.下一代材料結構與界面分析技術論壇
10.高質量儀器共享和國產儀器推廣應用論壇
組織機構簡介:
深圳大學生物醫學工程學科始建于2005年, 2012年獲批廣東省優勢重點學科,2015年成立生物醫學工程學院,2020年首批入選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獲批教育部新工科專業,2021年獲批專業博士點(生物醫學工程領域方向),2022年深大教務部本科專業評估排名全校第一,廣東省第二。深大生物醫學工程學院現隸屬醫學部,經過10多年的建設發展,建立了本科、碩士、博士和博士后的完整人才培養體系。學院現有教師65人,來自海內外著名高校,其中包括俄羅斯工程院外籍院士1人、國家教育部教指委委員1人、國家級青年專家8人、廣東省珠江青年學者1人、廣東省“特支計劃”青年拔尖人才2人,并聘任多名企業專家作為實踐教學指導教師。學院現有教學科研實驗室8845平方米,包括1個國家級平臺1個,3個省級平臺,4個市級平臺,1個諾貝爾獎科學家實驗室,2個院士工作站。
關注本網官方微信 隨時閱讀專業資訊
- 十大重點任務!江蘇省儀器儀表產業高質量發展行動方案發布 2024-09-23 11:35:23
- 預算918萬 內蒙古自治區計量測試研究院采購計量設備 2024-08-27 10:03:24
- 近日,內蒙古自治區計量測試研究院就“專業計量設備采購”項目發布公開招標公告,預算金額為913.38萬元。
- 多點撓性熱電偶中標結果公告 2024-08-20 09:42:40
- 項目名稱:華錦精細化工及原料工程項目420萬噸/年高丙烯催化裂化裝置多點撓性熱電偶,項目編號:0747-2440SCCZS129,招標范圍:多點撓性熱電偶,2臺,招標機構:中化商務有限公司,招標人:中國石化工程建設有限公司
- 寬頻介電阻抗譜儀中標結果公告 2024-07-31 11:07:17
- 項目名稱:寬頻介電阻抗譜儀采購,項目編號:0705-244002033010/02,招標范圍:寬頻介電阻抗譜儀 1套,招標機構:上海國際招標有限公司,招標人:上海科技大學
版權與免責聲明
- 凡本網注明“來源:化工儀器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浙江興旺寶明通網絡有限公司-化工儀器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化工儀器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 本網轉載并注明自其它來源(非化工儀器網)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或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